读书记录

《国际关系分析》阎学通(第二章)国际体系和国际格局

本章将讨论国际体系的性质、构成和变化动力,国际格局的构成、形态及其对大国的约束,以及大国的战略关系等

国际体系的性质及构成

国际体系的自然属性是无政府性质,也就是说没有凌驾于各国之上的强制性权威机构来管理国家之间的交往。联合国是一个成员议事机构,没有自己的军事力量,没有强迫各成员国服从联合国规则的强力机器,只要军事暴力工具不被一个超国家机构垄断,国际体系的无秩序本质就只有成都变化二不会有性质变化。当每个国家都拥有行使军事暴力的权力时,即每个国家都拥有军事自卫权的条件下,国家间的基本权力才是平等的。可以说国际社会是“无序”或“无政府”的。

国际体系是一个“中心——边缘”体系,虽然性质是“无政府”的,但这个社会体系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支配国际体系运转的主要规律就是实力向心规律。无政府性质是国际体系的自然属性。国家靠实力聚向体系中心,大家都想占据这个体系的中心位置,结果是实力强大的国家离中心近反之则被边缘化。

国际体系的社会属性

一般认为,近代全球性国际体系发端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在此之前,世界是被高山、大海、丛林、沙漠分割成的只有偶然联系的几个地理区域组成。

国际体系的社会属性是等级性,虽然这是一个无政府性质的社会,但这不意味这个体系中没有社会等级。
与国际社会相比较,一国的国内社会是有政府的社会,进一步讲,有政府社会和无政府社会的区别不在于是否有社会等级,而在于决定社会等级的标准不同。
无政府社会体系内,决定社会等级的主要准则是实力,二在有政府的体系内,决定社会等级的准则是权力。
在无政府的社会体系内,等级关系缺乏有效的制度(比如国际法)保证,而在有政府的社会体系中,等级关系则可以得到有效的制度(国内法)保证。
尽管各国的社会、政治制度不同,由此决定了规定社会等级的具体规则不同,但无论什么等级有什么区别,其核心内容是权力区别

国际与国内道德规范的区别

在国际社会上,所有国家都认为追求本国私利是道德的行为,当本国利益与他国利益发生冲突时,伤害他国利益维护本国利益时正当的,但在国内社会,除了中央政府外,任何组织和个人,通过伤害他人利益来维护自身利益的行为,都会被认为不道德甚至非法的

国际体系构成三要素

构成国际体系的三个要素分别为国际行为体、国际格局和国际规范。
国际行为体是指哪些在国际社会中从事跨国活动的国家、组织、个人等。
国际格局时国家之间的实力分配和大国之间的战略关系。所谓战略关系,主要是指,对国际格局有战略性影响的大国之间的同盟、敌对货非敌非友的情况。历史上出现难过“单极”“两极”和“多极”三种基本形态。
国际规范是国家间在长期互动、交往中形成的并对国家行为具有不同约束力的习惯、规则、法律等的统称。在无政府性质的国际社会,国际规范一定程度上可以维持国际秩序,但各种规范的约束力度并不相同,比如国际条约的约束力就比国际惯例的约束力更强,一般来说,国际规范的制定者往往是大国,小国经常只能被动地遵守。
美国有学者从性质上见国际规范归纳为三种文化结构:人人为敌的霍布斯文化、人人为竞争对手的洛克文化,以及人人为友的康德文化。

国际体系的变化

行为体、国际格局、国际规范这三个国际体系构成要素的质变速度是不太一样的。

与国际行为体和国际规范相比,国际格局发生质变相对频繁,国际格局由大国间的实力对比和他们的大国战略构成。其中战略关系变化速度快于实力对比,短则二三年就可能改变,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于1945年结束,到1947年美苏双方就从战时的盟友变成了战略对手;1989年,中国一年之内就从美国的战略伙伴变成了美国战略压制对象。
大国间的实力对比变化速度慢于战略关系,需要30年时间左右才可能发生质变,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知道20世纪60年代末,苏联才称为于美国同级的超级大国。20世纪90年代初冷战结束时,中国经济规模只有美国的6分之1,而到了2011年,这一比例提升到了40%。
大国战略关系变化于大国实力分配变化两者相结合,使得国际格局可在三十至五十年内发生质的变化。

国际行为体的质变则比国际格局缓慢,可能需要百年以上的时间,例如,从城邦到帝国,再从帝国到现代民族国家的变化,都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

国际规范质变的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国际规范质变对标准。国际规范在不同领域的变化速度不同,对于质变的标准也不同。
如果我们一威斯特伐利亚和会确立的“主权规范”为标准,那么这种规范之前的非主权规范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而主权规范至今的历史也有了近四百年,没有发生质变的迹象。
在军事和经济领域,我们会发现国际规范变化收到技术进步的影响很大,例如,核武器出现后仅20年时间,防止核武器扩散就称为国际规范。

国际体系的变化动力

国际体系的变化源于体系构成要素的变化,这一点人们有着普遍的共识,但是对于什么导致国际体系变化的根本动力这一问题,不同的关系理论流派有着不同的看法。

现实理论家从物质力量变化的角度理解国际体系的变化,因此他们普遍将国际体系的变化归结于大国实力结构的变化,然后将实力结构的变化归结于科学技术和生产能力的变化。
农业时代,中华帝国掌握了人类最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因此得以长期处于东亚地区的中心地位,到了工业化时代,欧洲国家掌握了先进的工业技术,于是欧洲一些大国成为世界主导国。后工业化时代,美国掌握了最先进的电子、生物、信息、金融等技术,于是成为世界霸主。
现实主义者并不否认国际规范质变对国际体系变化的重要影响,但他们认为国际规范变化的物质基础是0大国物质实力变化,因此他们将实力格局是为国际体系变化的首要因素。

自由理论家则利用国际规范的变化来解释国际体系的改变,二战后核大国不敢贸然使用核武器,超级大国在核禁忌规范的制约下不敢贸然使用核武器,因此始终没有正面开战,而是通过代理人战争的方式,利用常规武器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
自由理论家认为核禁忌规范巩固了冷战期间的两极国际格局,而且认为冷战后的国际体系变坏源于人道主义干涉规范对国家主权的侵蚀,这一规范正在改变以国家为中心的国际体系,他们认为全球性国际规范的增加,使得国际组织的作用越来越大,国际组织或共同体,有取代民族国家成为主要国际行为体的可能。

构建主义理论家也认为规范变化时国际体系变化的原因,但是他们将规范的变化归结于与国家间文化认同的变化。
国与国之间的互动将促使国家间的社会学习和模仿,并在其中形成了国家的文化选择,文化选择的形成过程也就是集体认同变迁的过程,集体认同的变迁过程最终促成国际体系转换。
他们认为,在国际体系的转换过程中 ,有4个关键因素:相互依存、共同命运、同质化以及自我约束。
相互依存时国家间有赖于强制力或者说是付出代价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
该派学者还认为,遵循国际制度的内化、推行民主和法制、主张道义上的安全承诺者3种自我克制的途径,将使集体认同更容易实现。

国际体系的类别问题

国际关系史著作中经常提到的3个民族国家体系是“维也纳体系”、“凡尔赛体系”和“雅尔塔体系”。
三者的行为体性质相同,均为民族国家,但是前两者的国际规范与后者不同。胃炎啊体系和凡尔赛体系的规范不禁止国家兼并他国领土,而雅尔塔体系的规范则禁止国家兼并他国领域。
维也纳体系是欧洲地区体系,而凡尔赛体系和雅尔塔体系则是全球性体系。
从国际格局校对讲,维也纳体系和凡尔赛体系是多极格局,二雅尔塔体系是两极格局。

东亚朝贡体系被认为是中国文化下的一种特殊国际体系,史学家认为,东亚朝贡体系始于周朝,这个体系的核心是天子国与藩属之间的贸易与册封关系。
由天子与诸侯的关系,而后发展为中央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最后发展为中国通周边国家的关系,再后福安展位中国与一切交往国家的关系,包括西方列强的关系。

有研究成果发现,冷战后的国际体系与东亚朝贡体系有很大的相似性。
东亚朝贡体系的实力结构是一个主导国和多个非主导国,这与冷战后美国为中心的一超多强格局相似。朝贡体系的行为体分为3类:天子国、属国/诸侯国、一帮,冷战后的国际体系是,美国是全球霸权国,日本德国菲律宾等是将安全主权交付于美国的委托国,类似于属国/诸侯国,中国、俄罗斯、古巴等主权完整但不被西方国家所接受不的类似于异邦。

朝贡体系的一个重要体系规范是干涉内政但不得兼并他国,这一规范继承的是西周的规范,冷战后续的国际体系延续了冷战时期形成的不得兼并战败国的规范,同时又出现了人道主义干预规范。特别是近年来,在控制气候变化领域,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正在形成规范,这类似与五福体系的规范原则,即文明程度高的国家要承担比文明程度低的国家更多的体系责任。

国际格局的含义

多数情况下,人们将一定时期内占支配地位的主导性大国视为“极”。
人们将冷战时期的过国际格局称为“两极”,依据的事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世界主导地位。无论人们将冷战后的国际格局称为“一极”还是“一超多强”,其主要依据还是美国在全球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绝对优势地位。

国际体系的实力结构市值大国间的实力对比,这一结构在任何条件下都是始终存在的,然而,实力结构是出于不断变化中的。当实力结构变化处于缓慢状态时,其量变在较长时间内都不会引发实力结构的质变,于是人们将这种相对稳定的实力结构称之为“国际格局”。
当实力结构处于较快的变动状态,并可能在短时期内出现质变时,人们就认为这是国际格局的过度时期,在过渡期内,实力结构处于较快变化的状态,国际格局处于未形成的状态。
国际格局与实力结构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稳定不变的实力结构,而后者则涵盖了稳定与不稳定两种状态,根据1945年以来的历史经验,我们可以认为,国际格局的过度期是以若干年为时间单位,而国际格局定型期则以数十年为单位,然而无论是在格局定型期还是过渡期,实力结构都是始终客观存在的。

国际格局的构成要素

实力对比是指大国之间相对实力的差别,我们可以把大国区分为超级大国和强国两大类别,然而,只知道大国实力差别而不观察大国战略关系,我们仍无法判断国际格局是什么。
大国之间的结盟关系决定了军事集团的力量对比,当实力结构收到结盟这一变量干扰时,其结构形态与大国间的实力结构形态是不一样的例如,吧欧盟视为一个整体还是将英、法、德视为3个独立力量,就影响冷战后国际格局的判断。

大国战略关系是指国家之间的敌友关系。大国战略关系可以具体分为三类:盟友、非敌非友和敌手。
由于大国战略关系的变化可以改变国际实力结构的形态,因此我们需要观察国家实力对比和大国战略关系两个变量结合的结果,才能对国际格局的形态做判断。

国际格局形态

国际格局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学者们制定了3个基本形态:单极、两极和多极。
这三个形态变化的根据是主导力量的变化,而中小国家的实力对比变化对基本形态不构成影响,中小国家改变与主导国的传略关系并不能使国际格局发生质变

客观上,中小国家的实力是分散的,不可能团结成为一个有统一指挥的军事集团,其产生的合力远远小于一个独立的主导力量。

在上述3个基本形态(单极、两极、多极)之间,国际格局还可以有多个“变种”,入一超一强、一超两强、一超多强、而超一强、两超两强、二超多强,等等。国际格局形态的“变种”类型主要取决于大国的战略关系。

国际格局变化动因

大国实力对比与大国战略关系这两个因素的质变,都可能引发国际格局的质变,更深层次的变化动因还是实力对比的变化。

大国实力变化由实力发展不平衡规律决定。不平衡发展规律决定了所有国家的实力基本可能完全相等,也不可能同步变化。实力基础不同,变化方向和变化速度不同,者三个不同的要素决定了所有国家的实力每天都是处于变化之中的,但变化的结果也不同,不同的变化结果使得国家间的实力差距也是每天处于变化中的,然而在多数情况下,国家实力差距并不是每天发生重大变化,因此多数情况下我们体会不到国家实力像生命一样处于动态过程。

实力不平衡发展是国际关系变化的内生动力。
就单个国家而言,实力是其在国际社会采取行动的能力基础,随着实力变化,国家采取行动的决策会发生变化。对国际体系的整体而言,实力不平衡发展随时从程度上改变国家间的实力对比,随着实力对比变化的积累将会改变国际实力格局。国际格局的变化则有可能改变世界中心的地理位置。而所有的这些实力不平衡发展的结果都不可避免地改变每个国家的行为。

实力不平衡发展的速度与国际关系变化的速度正相关。
实力不平衡发展速度越快,改变实力格局的时间越短,从而变化的过程就越激烈,冲突越严重,引发战争的概率就越大;反之则相对平稳,冲突缓和,战争的危险较小。

国际格局对国家行为的影响

在相同的国际格局里,实力等级不同的国家所受到的格局约束力格局约束力不同。
在单极格局里,超级大国受到的约束力最小,强国次之,中小国家最大。原因是,强国与中小国家所结成的同盟,很难具有与唯一的超级大国相同等级的实力,于是强国普遍采取规避战略,不愿采取结盟的策略,因此难以形成对唯一超级大国的有效制衡。此时,超级大国倾向于采取“单边主义”策略或“自愿同盟”策略。强国的行为虽然受到超级大国的较大牵制,但它们的实力使它们拥有比中小国家更大的政策选择余地。除了唯一超级大国外,中小国难以找到可依靠的其他大国做后盾,因此难以违背唯一超级大国的意愿。

在两极格局里,超级大国与强国受到的约束大于中小国家。
超级大国先受到另一个超级大国的牵制,且无法改变两个超级大国竞争的本质。与此同时,其他的强国或中小国家分别与其中一个超级大国结成同盟。这使得每个超级大国对任何一个敌对小国对军事行动都可能被视为是对另一个超级大国的挑衅,骨瓷超级大国对采取军事行动相对谨慎。超级大国要通过结盟使得己方的总体实力超过对方,因此中小国家就称为超级大国争取的对象。这给中小国家提供了较大的政策选择空间,它们可以通过在两大集团之间改变阵营归属获得额外好处。普通强国也有了在两超之间进行选择的余地,但变换阵营的频次会小于中小国家,其原因在于,普通强国的改变与超级大国战略关系会对国际格局由重大影响,因此其盟主会尽量对其作出妥协,以维护同盟的稳定。

在多极格局里,大国与小国受到格局的影响力相似。
在多极格局下,一般是没有超级大国的。由于主导国数量较多,每一个中小国家改变同盟关系对国际格局所产生的影响都比较有限。每个同盟的盟主都不愿以较大的妥协来拉住一个盟友。与此同时种效果可利用同盟选择空间很大,依据利益变化改变结盟关系的现象就会相对频繁。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欧洲多极格局的历史就符合这种情况。

Q:国际体系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分别是什么
A:国际体系的自然属性是无政府性质,即没有凌驾于各国之上的强制性权威机构欧来管理国家之间的交往;国际体系的社会属性是等级性,虽然国际体系是一个无政府性质的社会,但并不意味国际体系没有社会等级,在无政府社会体系内,决定社会等级的主要准则是实力。

Q:国际体系与国内体系相比,在哪些地方存在差异
A:在无政府的 体系内,决定社会等级的主要准则是实力,而在由政府的体系内,决定社会等级的准则是权力。在无政府社会体系内,等级关系缺乏有效的制度(如国际法)保证,而在有政府的社会体系中,等级关系则可以得到有效的制度(国内法)保证。

Q:国际社会与国内社会的道德规范有什么区别,产生这种区别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A:在国际社会上,所有国家都认为追求本国私利是道德的行为,当本国利益与他国利益法身冲突时,通过伤害他国利益而维护本国利益的行为是没有什么不道德的,但在国内社会里,除了中央政府外,任何组织和个人以伤害他人利益为前提来维护自身利益的行为都被视为使不道德甚至非法的。

Q:国际体系构成的三要素是什么?者三要素的变化速度孰快孰慢?
A:一般认为,构成国际体系的三要素分别是:国际行为体、国际格局和国际规范。与国际行为体和国际规范相比,国际格局发生质变相对频繁,国际行为体的质变则比国际格局缓慢,需要百年以上的时间,国际规范质变的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国际规范质变的标准,在不同领域里变化速度不同,对于质变的标准也不同。如果我们以威斯特伐利亚和会确立的“主权规范”为标准,那么这种规范之前的非主权规范有上千年的历史,二主权规范至今也已经经历了近4百年的历史,二没有发生质变的迹象。在军事和经济领域,我们发现国际规范变化受到科学技术进步欧影响很大,例如,核武器出现后只有20年时间,防止核武器扩散就发展成为国际规范,知识产权的保护标准也是变化较快的领域,有关国际规范的质变标准和时间的问题还有待于研究。

Q:国际体系变化的动力是什么,你认为哪种理论更为可取?
A:不同的流派有着不同的看法,现实主义理论家从物质力量变化的角度理解国际体系的变化,因此他们普遍降国际体系的变化归结于大国实力结构的变化,然后将实力结构的变化归结于科学技术和生产能力的变化。自由理论家则利用国际规范的变化来解释国际体系的改变;构建主义理论家也认为规范变化是国际体系变化的原因,但是他们将规范的变化归结于国家间文化认同的变化。我认为现实主义理论家的看法更为可取。

Q:“国际格局”于与“实力结构”这两个概念的区别是什么?“极”的衡量标准为什么模糊不清?
A:“极”的衡量标准模糊不清的原因是,学界缺少对于“极”的统一衡量标准,即没有明确是以国家还是以国家集团作为极的计算单位。
国际体系的实力结构是指大国间的实力对比,这一结构在任何条件下都是始终存在的。然而,实力结构是处于不断变化中的 ,当实力结构变化处于缓慢状态时,其量变在较长时期内都不会引发实力结构的质变,于。是人们将这种相对稳定的实力结构称之为“国际格局”。

Q:国际格局的两个核心构成要素是什么?哪个要素的变化速度快?
A:国际格局由大国实力对比和大国战略关系两个要素构成,这两者经常是同时发生变化的。

Q:国际格局的基本形态是什么?变异形态主要由哪个构成要素决定?
A:学者们制定了3个基本形态:单极、两极和多极。国际格局形态的“变种”类型主要取决于大国的战略关系。

Q:在单极格局里,哪类国家受到的格局约束最小?在单极格局里,普通强国通常选择规避战略的原因是什么?
A:在单极格局里,超级大国受到的约束力最小。强国与中小国家的结盟很难具有与唯一的超级大国相同等级的实力,于是强国普遍采取规避战略。

Q:冷战结束后的大国战略关系与冷战时期相比有什么变化?冷战后的中俄战略关系与中日战略关系的变化趋势有什么不同?
A:冷战后,国际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大西洋两岸的西方大国内部分歧加大,法、德两个欧盟领带过和许多欧盟成员国与美国的离心倾向增强。
进入21世纪,中、日两国由于彼此实力地位的接近,政治关系日趋紧张,冷战结束初期,俄罗斯希望加入美国为首的北约,因此中俄关系曾一度停滞不前,但俄罗斯加入西方阵营无果,于是中、俄开始结成战略伙伴关系

1 thought on “《国际关系分析》阎学通(第二章)国际体系和国际格局”

发表回复